廣東省高要市——高要市白土鎮幕村慕容家族

    中华容氏网 2008年12月8日 容氏宗亲网


                   高要市白土鎮幕村慕容家族

  2007年3月28日,我與朝陽市文化産業辦公室副主任孟昭凱先生,遼寧電視臺《揭秘》欄目的編導和攝影師一行四人踏上了尋找慕容氏的第一站——廣東省高要市。

  上午八點四十分我們由瀋陽出發,乘機到達廣州。這個季節的廣州白雲機場已經是綠草如茵,遠處高高的木棉樹開著繁盛的花,紅豔豔的一片。由東北地區的早春天氣驟然過渡到南方將近三十攝氏度的高溫,大家都感到極不適應,我不禁想到,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古老民族鮮卑慕容氏是如何南遷到這裏的呢?他們現在又過著怎樣的生活?是否還保持著祖先留下的風俗習慣?對慕容後裔的種種好奇和猜測促使我們來不及休息就立刻乘客車趕往肇慶市,以便明天直趨高要。高要市位於廣東中部、西江中下游,東與珠江三角洲腹地接壤,西與粵西相聯。市城區與肇慶市隔江相望,距廣州90公里,西江黃金水道、三茂鐵路、國道324線以及廣肇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翌日一早,我們驅車趕往此行的目的地——高要市白土鎮幕村。幕村是一個不大的村落,據說村民多數複姓慕容,是鮮卑人的後裔,並有族譜世代相傳。由於當地的方言很重,少有居民會講普通話,我們頗經曲折,一路詢問,才找到幕村。這時,幕村的村委會幹部已經等待多時了。

慕容瑞湖書記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慕容瑞湖是村裏的文化人,對於祖先的歷史有些瞭解,他向我們展示了《慕容氏大宗族譜》,上面清楚地記述了他們是“遼東公安北將軍”慕容廆的後代。西燕時慕容族人便開始由北向南遷徙,唐宋時大批南下,分別居住在華南各省。元末明初,爲了躲避戰亂及明朝廷的迫害追殺,先祖慕容紹奕一支遷居廣東,逐漸定居下來,現在主要居住在肇慶市的端州、廣寧、懷集等地。人丁興旺、集中居住的還數高要白土鎮幕村、大旗村。在當地蓮塘鎮的波河、石腳,馬安鎮的馬安村也有慕容紹奕的後代,但人數不多。由於年代久遠,慕容氏的族譜已經殘破,慕容瑞湖的父親,今年83歲的慕容遇益在一幅白布上重新謄寫了族譜,將這份寶貴的歷史文獻保存了下來。

談話期間,我注意到慕容瑞湖父子的形象與大家印象中的南方人不同,他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眼窩深陷,鼻梁高挺,還遺留著當年鮮卑人的相貌特徵。當這對父子站在面前時,恍惚爲我們展現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鮮卑人的樣貌。然而時光流轉,當年剽悍的遊牧民族已經在南方小鎮定居,過著恬靜的農耕生活,眉宇間驍勇霸氣不再。即便如此,幕村人沒有忘記自己是鮮卑人的後代,他們世代口傳著祖先的歷史和南遷的經過,對於尋根祭祖有著極大的熱情,爲我們的到來而感到新奇和高興,村裏人圍著我們七嘴八舌地講述祖輩的歷史,詢問現在的“龍城”情形如何,他們的真誠質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過慕容氏的族譜後,我們已經覺得不虛此行。在村委會的帶領下,又參觀了幕村的祖祠。祖祠大門兩側貼滿了大紅對聯。據說每每有慕容氏的男丁結婚成家都要來祖祠祭祀,在門口貼副對聯,以示慕容家族人丁興旺,子孫永繼。大門上方高懸“慕容氏祖祠”的大牌匾,已經年代久遠,有些殘破了。進入內堂,正面牆上挂著“垂裕堂”牌匾,標明是“民國七年戊午孟春重挂”。總體看來祖祠已經破敗,正在準備重修,但是那些貼滿門口的大紅喜聯使人們感到,這個家族有著生生不息的活力和興旺美好的未來。

越過祖祠我們向村子的一片老房舍走去,那裏已經無人居住,村民都已經遷入村口的新房區了。一幢幢寂靜的老房佇立在那兒,門前的臺階邊已經長起小草,一段殘留的夯土房基似乎向我們證明著,這裏曾經居住過從北方遠道而來的人們,他們還沒有忘記家鄉建築房屋的方法。旁邊由沙土脫坯成磚的舊房和青磚房、紅磚房,展示了慕容氏近百年的房屋建築史,可以稱之爲“四世同堂”了。走過祖祠,我們來到村裏原來的學堂“孟璧書舍”。據說書舍是慕容紹益的第十二世孫創辦的,啓蒙了幾輩慕容氏子孫,其中還有人考中了舉人。現在孩子們都在白土鎮幕村小學讀書,教育條件比起祖輩是好得多了。

穿過小巷,我們來到一條大街上,這裏牌坊很多,依次排列著“興賢裏”、“至道坊”、“毓秀門”。幕村的結婚風俗獨特,新婚夫婦先到女方家裏居住一個月,再穿過牌坊回到男方家生活。辦喜事的時候男方家要在牌樓上貼“麒麟在此”的小紅紙和喜聯。因此,通過牌樓也可以看出村裏的喜事有多少件。我們經過“毓秀門”時,看到門側貼著“幕村上波諧婚鬢,慕容與伍結朱陳”的喜聯。路邊的阿婆席地而坐,編著草席,看到我們這些陌生人走過,露出淡淡的微笑。據介紹,村裏的老人多長壽,現在90歲以上的老人有九位,60歲以上的有六百多人。由於村裏的土地有限,大多數成年人外出打工了,留在村裏的多是老人和正在讀書的孩子。

接著來到“慕容氏宗祠”。和祖祠一樣,宗祠門口貼滿紅紅的對聯,向人們再次展示村裏的喜事連連。穿過露天的庭院,來到內堂,中央高挂著一盞巨大的花燈,裝飾繁複,顔色鮮豔。據慕容瑞湖講,每年的正月十一,慕容後人要在宗祠舉行開燈儀式,生育男孩的人家會在庭院裏放鞭炮,用大花燈點亮自家的小燈,以示後繼有人。從宗祠出來的時候,正遇到村裏的孩子放學回來,排著隊沿道路兩側走著。我們注意到,那些花朵一樣的漂亮孩子中,有許多挂在胸前的卡片上都寫著“慕容某某”。當我給她們拍照的時候,孩子們羞澀地望著鏡頭,眼睛清澈無比。

對幕村的考察結束了,汽車漸行漸遠,回望村莊,慢慢籠罩在一片蔥蘢的樹木中。幕村遠了,但我覺得鮮卑慕容這個古老的北方民族離我們越來越近,由查閱歷史典籍到研究學者的文章再到今天見到一個個鮮活的慕容氏後裔,歷史的車輪仿佛一瞬間倒行,生命之流湧動不息。這個繁衍了一千多年的古老民族,在與各個民族不斷的融合中,在與其他文明的碰撞中,不斷演進,不斷完善,如今他們的後裔生生不息。幕村只是一個小村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國,在世界各地還有更爲龐大的慕容氏後裔群,他們可能姓慕容,可能姓慕,也可能姓容,他們可能遠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就是這種心緒引領著我們,將發現之旅不斷地進行下去。

人民網肇慶2004年11月2日電 記者劉聖清報道:作爲北方遊牧民族鮮卑後裔一族的複姓慕容,至今,他們在廣東高要已有近700年的歷史了。

在高要白土鎮幕村,該村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傳的《慕容氏大宗族譜》,告訴記者,鮮卑人是他們的祖先。據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譜》記載,明朝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他們的始祖慕容紹奕遷徙到高要蛟塘鎮金雞村。慕容紹奕去世後葬在村後的金雞山。100多年後,其後代有人遷到白土鎮幕村居住,後又有分支遷往該鎮的大旗村。目前,肇慶市的端州、廣寧、懷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興旺、集中居住的還數高要白土鎮幕村、大旗村,約有3000多人姓慕容,僅大旗村就約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當地蓮塘鎮的波河、石腳、馬安鎮的馬安村也有慕容紹奕的後代,但人數不多。

村裏的老人告訴記者,慕容氏族人遷到白土鎮幕村時,村中原有閻、梁、鍾等姓氏。幾十年後,慕容成了幕村的大姓,其他姓氏卻逐漸減少。再後來,又有李、譚、陳姓人遷來幕村,與慕容氏和睦相處。 幕村的慕容氏人不斷與漢人通婚,也許是民族遺傳基因的作用,許多人仍然保持著北方鮮卑人的體貌特徵。記者在採訪時見到慕容氏人跟附近村莊的漢人相比,大都顯得高大、強悍。慕容氏人大都皮膚白晰、鼻梁高挺,眼珠發黃。在他們身上,仍能找到當年鮮卑人的影子。

世代耕種在當地的慕容氏人,沒有數典忘祖,知道自己是鮮卑人的後代。由於世代與漢人通婚、雜居,高要的慕容氏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全部漢化,沒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衣物、風俗習慣。連身份證也都填寫的是漢族。 據晚清時期的《高要縣誌》記載,幕村的慕容氏在明清時只有數百人,晚清時也只有1000多人。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幕村人慕容宇中舉,讓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譜》書寫了耀眼的一筆。

據有關資料和《慕容氏大宗族譜》記載,慕容氏的祖先鮮卑人起源於內蒙古東部的鮮卑山,即今科爾沁右翼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曾世代生活在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草原地帶。其始祖是莫護跋。三國時,莫護跋率諸部從司馬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爲率義王,始建國棘城之北,從此改姓慕容。

據資料顯示,鮮卑人是一個內涵相當複雜的民族共同體,按其發源地和後來遷徙分佈及與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爲東部、北部和西部鮮卑。其中東部鮮卑後來發展爲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鮮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鮮卑主要是禿發、乞伏等姓氏。東部鮮卑的慕容氏在南北朝時期曾在中原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國。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就是鮮卑人。慕容氏人早在西燕時(約西元370年)開始由北向南遷徙,唐宋時期遷徙到華南各省。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慕容氏中有人參加農民起義軍,與朱元璋並肩作戰。朱元璋稱作帝後,對起義軍將領實行排擠、殺害。部分慕容氏爲逃避追殺,紛紛改名換姓,有的姓慕,有的姓容


分享按钮>>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誰?他們為什麼來到這塊土地?
>>[晏姓教授录]晏艳阳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