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行诚为本 传承五百年
-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10日 温瑞庭
江水如碧,青山似黛。地处榕江上游之滨的马辂村,背靠大坷岽,面向大北山,村边有一条从村后绕向村前的山坑小溪,长年不息地滋润着村前的一片沃土,村的左右小山环抱,山坡果木葱翳,山花烂漫,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美丽的山村居住着温姓的客家人。温姓的先祖于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从海丰吉康携眷到这里结庐安居,建村已有550多年,传下后裔二十五世,后裔不断往外地扩展创业,这里成为揭阳地区温姓始祖地,历史文化遗产较为丰富。
金秋时节,笔者相约前往马辂访问了这个历史古村。
一
远眺马辂古村址,寨场座落在大坷山下,座东向西,正中是一座五间过的潮式祠庙建筑,很为显眼。走进古村,一座座潮汕传统三合土墙盖瓦民居,错落有序。巷道阡陌。屋舍顺着地势坡度一排一排往上建,最后也是最高一排正中便是纪念马辂村开基始祖良政公的“温氏宗祠”。
村中长者温子尧、温妙文等介绍说,500多年前,良政公在此搭寮垦荒,艰苦创业,规划建设此寨场,当时叫“永亨寨”,后来据说村边有一条通往揭阳、河婆、陆丰和五华的车马大路,便改名为“马辂村”。整个寨场为螃蟹形之地理建筑,整个寨场为蟹身,右边右壁民居为小蟹螯(小足),左边大蟹螯(即今寨外片),“巨蟹”面水而居,村前那口大池塘足有5亩面积,池塘唇有两口古井,这就是蟹之两只蟹眼,这井虽是几百年的明代古井,今天仍泉水清澈供村民洗涤、饮用。
h马辂村纪念开基始祖良政公的“温氏宗祠”。
听了村中长者津津乐道地讲述他们的先祖辉煌创业史后,我们查阅了《温氏(马辂)族谱》,据族谱记载,温氏渊源应上溯至授姓大始祖明由公。上古时期未有温氏,“迨明由公在朝为官,食禄温邑,公以封地为姓,以第六世排行。”其后温明由裔孙陆续南迁,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铜宝公之子十四世祖温徽(公生于公元998年)从江西石城县迁到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后迁上杭县洪水塘立籍,为上杭一世祖。二世祖温安颐因少年时失手打烂朝官出巡的坐桥一角,忌罪避至永定县溪南双进边亲戚家,改为“林五郎”。迨事平息,才复原来温氏姓名,并在此定居。传至上杭十三世祖十八郎公,生有四子,长子良政、次子良治、三子良安、小子良定。后温氏先祖从福建永定入粤,在海丰吉康择地而居,建立家室。因在当地与原有居民不睦,温良政便携眷从吉康迁到地广人稀的揭阳霖田都山区在茅坪定居,这就是马辂村开基始祖。
随着岁月的流逝,马辂温氏家族繁衍很快,财丁兴旺,便开始向外发展创业。开始了一次新的迁移。明弘治三年马辂四世祖温兴裔迁往五经富上坡头开基创业。接着是马辂七世祖温德修于明嘉靖二十六年,迁往普宁麒麟发坑开基创业。清康熙廿四年,十二世祖温世沂(鲁源)留下长、次两子于马辂,率七子到灰寨后埔开基创业。接着是十二世温世洋(名翁洁)之张太夫人,留下长子于马辂,率次子迁居灰寨小坡洋,十二世祖温世振于清乾隆癸亥岁迁灰寨后洋开基创业。十二世世镇、世铭于清乾隆戊辰岁迁往京溪园新寮创业。还有裔孙迁往广西贺县、海阳、惠来、五华等地,亦有过南洋谋生。据估算,至今马辂温氏始祖传下总人数可能已有三万多人。
二
在马辂村访问,村中长者几次提到先祖的《吉言家训》,相传是上杭二世祖林五郎公温安颐所撰。及至找来一看,果真妙绝;全文285字,行文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又包含丰富的孔孟思想。《吉言家训》:“诰尔子孙,诫尔子孙,原尔所后,出我一本。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祖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受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士农二商,各勤其业。冠婚丧祭,必循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分奉公,及人推己。闺门有法,亲友有义。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思而有礼。力勤俭而兴家族,务谦厚而处乡里。毋事贪淫,毋习赌博。毋争讼而害俗,毋酗酒以丧德。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恃强凌弱,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压小,毋因小忍而大义,毋听妇言以伤和气。毋为舌心之事而损阴鹜,毋为不诘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大为,毋以小善而为之。毋谓无知,冥冥见晓,寂寂闻声。依我训者,是其孝也,我其佑这之。违我训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此家训中,就有尊师重教,做人必须诚信谦厚等思想,尤其是“立行必诚而无伪”。可以说是整个《吉言家训》的核心。
温氏后裔严格遵循祖训,重视子女后代的教化。马辂一、二世祖在儿孙的名字及房号上也何等严肃认真。良政公的长子百二郎温长兴生四男,分别取名为:志聪为仁房,志明为义房,志睿为礼房,志学为智房。良政公的三子百五郎温长发生一男,取名为志安为信房。即“仁”、“义”、“礼”、“智”、“信”五大房。这样的名字、房号在教育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教化使温氏族人进取心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克服和战胜了生存道路上一个个难关,化解了一个个灾劫。在访问中,村中长者还讲述了先祖择地建寨、生存遭遇、艰苦创业和人才辈出等具体、动人的事迹。
相传,明嘉靖二十七年,盘踞在陆丰县螺溪一带的土匪洗劫揭阳霖田都。在这次匪劫中,马辂村八世祖温朝和,被这帮山贼掠去,押至惠来乌坑大坪营的匪巢中。当时温朝和正值少年,一表人才,匪首蓝一清劝其入伙并欲收为义子。但温朝和不认贼为父,巧妙地与贼匪周旋。他的仪表、正气和口才极大地感染了匪首之妻“天总夫人”温氏,使她起了恻隐之心,用智从匪巢中救出温朝和,使其逃出虎口。温朝和在外流浪多年后又回到了家乡,在大坷山搭寮垦荒,名曰“马坪寨”,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至今该地还有“书田老屋地”的称谓。而今民间还流传着《温朴庵大坷山创业的故事》。温朝和,字和山,号朴庵,妣勤惠蔡氏生男温子理(字燮台,谥义慈),受到良好教育,是清代马辂村先祖获得“冠带乡宾”尊号的第一人。由于家教有方,他的孙子温以鉴,字人金。也荣获“冠带乡宾”尊衔。当时祖孙两代荣获尊号,享誉邻里,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在清初,马辂温氏家族是揭邑霖田都最盛名的族群之一,因此,此地被定为“马辂约”治所。
三
当我们参观位于马辂学校校园里的“温金公祠”时,长者们继续讲述着温燮台和温人金祖孙的一些人文轶事和美丽传说。是呀有的传说已被文人学者编撰成民间故事,编入《揭西民间故事》辑。其中我们寻阅了《吴钩总兵义报恩公》、《血洗苦竹溪》(温华著)及《马辂百贤芳名录》等有关故事和资料。
九世祖温子理精通堪舆,为祖宗点茔地,创建寨场作出显著业绩。后裔们传颂他寿终后升天成仙,仙公在天上仍然庇护裔孙们并及时为后代消灾解难,传奇封神色彩很浓,流传久远。
金公名以鉴、字人金,是马辂村十一世祖。他知书达理,豁达大度,厚道谦和,乐于急难相助,扶危济困,是被清代地方政府授予“冠带乡宾”尊号者之一。在《吴钩总兵义报恩公》的民间故事中:崇祯年间,温人金正在自办的私熟里与丰顺籍塾师吴学究闲聊,忽见吴学究的一个衣衫破烂的侄子吴钩前来向叔父“借钱”度日。吴学究讨厌侄子游手好闲,把侄子数落了一顿,欲拒之门外。温人金却没有嫌弃吴学究的这位穷亲戚,令家人裁衣纳履和银两赠与吴钩。后来,吴钩在乱世中落草丰顺金鸥寨,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自号“吴王”。清兵进军岭南后,接受招抚,被授于潮州总兵之职。吴钩身居要职,但没忘记恩公温人金,欲送黄金千两并封官,均被温人金谢绝了。后来,潮州府还是送来官府文书,委任温人金担任粤东盐运使之职,执掌一方盐运管理及税收大权。
h“温氏金公祠”。
温人金的夫人李氏苦竹溪村人。相传,在清初,苦竹溪人不愿叛明投清,反而斩断使者的马腿,割下使者的长辫,招来了灭族之祸。这年的中秋节,苦竹溪人举行一年一度的中秋庙会,演大戏。温人金夫人李氏及孩子到苦竹溪外婆家观庙会。温人金外出得知清兵可能在中秋之夜袭击苦竹溪村的信息,他便设计把夫人及孩子星夜接回马辂。中秋庙会之夜,清兵血洗苦竹溪,幸存者寥寥。温人金寻访到李母彭氏岳母,接她到马辂自己家里养老送终,去世后葬大坷地,至今坟茔还在,碑文为“苦竹溪外婆彭氏之墓”。
这些故事显示了温氏先祖的高风亮节,之所以世代流传并编成民间故事的意义所在。
四
明清时代,马辂村的教育有富绅人家私塾及村公众办书斋两种形式。迄今,村里还有“书田斋”、“书田老屋地”等地名。先民们尊师重教已成风气,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才。据族谱记载的有几则有关教育的誉称:
“一门十三帽顶”。指的是十二世祖温世沂,字鲁源,谥敦裕,是贡生、国学生,他传下十男,其四子、九孙、一女婿,均是学业成绩显著的县、府国学生,有许多“功名”,时称“一门十三帽顶”。其长子运礼为岁贡生,时任普宁学岁贡例选训导,四子温运强岁贡生,“绳诲海洋学”。
“三经堂”。这是挂在灰寨镇后埔村祖祠的一块牌匾,是为纪念马辂十二世祖,后埔村创基人温世沂的孙子温登序父子三人荣获贡生、岁贡生、国学生所立,以发扬祖德。激励后人。《揭阳县志》正续志有载。
“马辂百贤”。清代,马辂温氏传人有贡生五名(温运礼、温运魏、温登序、温熙琛、温启阀)、廪贡生二名、例贡生三名、邑学生二名、国学生八十一名、文武庠生各四名、八品官二名、职员一名。乡里誉称“马辂百贤”。当代,揭西县文化馆黄国汉曾著文《马辂百贤芳名录》于《揭岭》杂志发表。
现代涌现的专家、教授、医学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有著名地质学家温杰史教授(马辂村),1956年他在云南武定县发现距今约有三亿年的胴甲化石,被国家地质部命名为“温氏武定鱼”。后洋温步仁兄弟,温步仁毕业于铺仁大学,后往暹逻任暹京大学校长,温步禺页 和他的儿子数人为美国麻理大学博士或硕士;温步珍大学毕业生,为著名主治医生;马辂温柏良毕业于槟榔屿中医学院,创办德安药厂而闻名,受封拿督,是马来西亚温氏宗亲总会理事,著名社会活动家;马辂温南振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著名侨领、社会活动家;马辂温南光,著名书画家;新寮温金溪是泰国企业家;后埔温俊鼎教授,是科学家、画家,等等。马辂派下有军队师级干部3人,政府机关厅级干部3人,处科级干部不胜枚举;研究生、大学生、硕士、学士、中专生等有数百人。
分享按钮>>中华唐氏宗族文化研究会:湖南唐氏源流(邵阳卷)
>>中华唐氏宗族文化研究资料:雷州唐氏源流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