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高平石末乡侯庄村的历史,你知道吗?

    中华侯氏网 2019年2月3日 中华侯氏网


明清商贾地  金元文教村


   说起石末乡侯庄村,人们总会想到赵家老南院。说到赵家老南院,人们又会提起侯庄这块兴发商贾的灵吉宝地。连侯庄村民也都世代认为,侯庄村人杰地灵,就是发商家不发官家。

   细数明清两朝,民国至今600余年,侯庄村确实出过不少商贾大家。明代的侯志立,虽不明其详情,但赵家接办其掘港的糟房生意却有传闻。最大的是纵贯明清民国三世延绵四百余年的商贾大户赵家老南院;其次是在安徽颖州府开办槽房历经300多年的侯大升老店;再就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横跨晋高陵三县土地多达30余顷的孔老五大户;改革开放以来,以经营煤炭发迹的工商业大户孔六喜,全高平无人不晓。

   这些商贾大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年代长。先看赵家老南院来,从明万历年在掘港接办第一座槽房开始,至1956年公私合营,历时370余年,不可谓年代不长;从其生意字号规模数量来看,高平至温州,一路开办生意字号108座,素有“一走三千里,不住他人店”的说法,不可谓不大。次看侯家,其在安徽颖州府开办的醋房——侯大升老店,虽只有一个,但其年代之长,规模之大,在安徽曾独领风骚。1956年以后安徽有名的醋厂——“安徽省阜阳酿造厂”,其前身就是侯大升老店。再看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孔老五,从讨荒要饭来到泽州,从珏山的乞丐头到陈道台的管家,再到横跨晋高陵三县仅次于赵家老南院的大东家,其传奇的发迹史和规模,也不可谓不大,不长。说到改革开放发迹起来的孔六喜,从事和经营煤炭20余年,至今乃然稳坐于高平民营煤炭行业大户之首,谁不为之翘首。

   事实如此,原因何在?世代以来,人们多归之于风水,是形胜使然。侯庄村的风水到底怎么样呢?从地理上看,侯庄村东高西低,东依山,西临河。村民相传,侯庄村东与陵川县交界处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名马鞍山。马头朝着曹庄村,马尾朝向侯庄村。吃着曹庄,屙在侯庄。所以侯庄村天生就是一个发商贾的富庶之地。此说由来已久。相传老南院赵家,当年赵清之在淮北经商时,曾在那里请了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水师,回来看风水建宅院,结果选来选去,选在了岳父家所在的侯庄村。

   侯庄村发商不发官。查看侯庄村的历史,从明代到清代,从清末到民国,翻遍县志,查遍碑刻,除商贾大家外,很难查找到有一定官位的人家。如果说有,也仅仅是现代出了几个科局级和处级的官员。赵家老南院的官位不小,四品五品的官员有好几个,但都是虚官,也就是没有实权的闲散官。

   果真如此吗?侯庄村民世代皆这样传,周围村民也这样说,史志碑刻也这样记载。事实胜于雄辩,谁能不信,我就信。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侯庄村的风水难道五六百年就不转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一张侯庄村出土的一张金代墓志铭拓片。这张拓片,改变了侯庄村发商家不发官家的历史,也改变了我对侯庄村的看法。

   3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我去晋城古玩市场闲转,在地滩上发现一张金代墓志拓片。一看墓主人是高平县侯庄村人。有心买下,因价钱太贵,随用手机拍了张照片。

   回来细细一看,颇为惊叹。这不正是1992年,我和宋法型老师在侯庄寻找赵家老南院资料时,碰到的这块石碑吗?金元墓志,多与庙碑相仿,长方圆头型。因是金代碑刻,与赵家老南院无关,又没像机拍照,也就没多在意。后去侯庄村,多次寻找这块石碑,一直渺无踪影。不想在晋城无意间碰上这块石碑的拓片,也算是有缘吧!

   墓志高度110厘米,宽60厘米。标题是:“大金故中顺大夫岢岚州刺史兼知军事提举常平仓事上骑都尉上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侯公墓志铭”。官衔荣誉这样多:“中顺大夫”、“岢岚州刺史”、“兼知军事提举常平仓事”、“上骑都尉”、“上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查阅资料,概括起来,这些官衔荣誉,有实的,有虚的,实的做到正五品,虚的荣享四品衔。

   墓主人姓侯,名“大中,字德卿,泽州高平侯庄人也”。“金大定十三年中进士第,调宁州军事判官。秩满调平遥丞,入为尚书省令史,隶右司典刑狱”。泰和二年,迁坊州刺史。五年徙耀州,六年徙岢岚州刺史,七年卒于官,享年七十一岁。

   上溯三代,“曾祖服,宣教郎,任隰州永和县令;祖邦杰,奉议郎;父随,以公贵,赠朝列大夫;母张氏,赠上谷县太君”。

   下看子孙:三子皆以荫补官,长子“子友,忠武校尉,以斡济称,尚书吏户两部辟为通州大盈仓判官”。次子“子顺,进义副尉同盐砀山县商酒”。三子子俊,“叙充陕西东路转运司押递”。

   横看六亲:“公先娶进士王昺之女,赠上谷县君”;“继娶平遥张承德之女,封上谷县君”。公有女六人,“长适陵川进士赵时可;次早逝”;三“适陵川忠翊校尉赵正臣礭货使赵奉直之子也”;四“适双井保义副尉李天举彭原令李朝列之长子也”;五“适陵川县将仕郎武天赞”;六尚幼。孙男六人,“长荫同盐曲沃县柴村镇商酒”,余皆读书。外甥杨公诩,官将仕郎辽州司侯。

   再看兄弟:墓主人侯大中,昆仲六人,行二。“公兄大正,弟四人:大用、大荣、大钧、大成。大用,幼聪悟,日诵数千言,然性勤俭,故专於督家。大成早逝。大正、大荣,并富於学,屡游廷省,四方学者宗师之,未第,各以疾殁於家。大钧,大定二十二年中进士第,调青涧城簿尉,将及考,卒于官舍”。

   从以上志中所载,可以看出,在金代,侯庄侯氏家族一门,胞兄弟六人,出两个进士。且四人“同业是举,擅声场屋,世称四侯。於是人欲以子弟就学者,曰必从侯氏。至有假其姓氏以利修脯者,其为世所慕向如此”。真可谓“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也称得上“师教之家”。

   作为邑内“东农”的龙东(龙顶山)之东,且以商贾闻名潞泽两府的侯庄村,忽然出了这样的书香之家,师教之家,官宦之家,不能不令侯庄村人震惊,不能不令石末乡人震惊。又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不教人重新来审视这个以商贾闻名明清500年的古村落吗!

   今年正月,石末乡在石末村宣圣庙举办“我们的节日——丁酉年石末乡‘拜先师、塑美德’经典诵读活动 ”时,我在给宣圣庙布展准备高平明清两代进士名录资料时,常因石末全乡没有一个进士而感到难过。不想侯庄村在金代一下出过两名进士,我作为石末人,能不为石末乡而感到高兴吗!而侯庄村,从此,就可以大声地说,侯庄不仅是明清商贾地,而且是金元文兴村。

   写到这里,本该结束此文,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为什么侯庄村的两个进士没有载入《高平县志》呢?再看清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时知泽州府事的刘开焘在序中写道:“潞泽青紫,多半产在高平,斯言之传,由来已渐”。青紫,指官服,在这里特指文化教育人才。查阅《高平县志》、《陵川县志》和《泽州府志》,我却隐隐感愧疚。就选举科进士来看,明清两朝,高平不及阳城和凤台县。金元时期,又远不及陵川。按《陵川县志》统计,金元两朝陵川进士50人,而高平只有23人,不及陵川一半,高平号称潞泽青紫半在地,这从何谈起呢?

   看了侯庄村金代侯大中的墓志,我忽然感到,这其中必有隐情。其原由不外是修志者遗露而已。高平这样多的村,总不至于单单只遗露了侯庄一个村的进士吧!在这里,我又忽然联想到高平人豪爽大气的性格。这会不会是因为高平人的性格,做人豪爽大气,不斤斤计较,处事不拘小节,又满不在乎,而造成的遗漏呢?我不敢说是,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远的不知,就清光绪六年至民国初年这段历史来看,不就是因为旧县志稿丢失而遗漏了很多东西吗。

   作为一个搞史料的人,我为这种历史的遗漏而感到惋惜。但我不能因之而责怪谁,我只是想让人们知道这种历史的遗漏。在知道的同时,希望大家多关注一下高平的历史文化,一旦发现,将其捡起,力求多补些漏洞,少留些遗憾。有时候,一块碑刻,一纸文字,就可以弥补一个很大的漏洞。就象发现侯庄村这块金代墓志一样,一块墓志,将弥补了侯庄村的一段重要历史。

   来源:美丽石末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