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我们为什么修家谱?

    中华侯氏网 2016年9月8日 侯氏网转载


    宗谱是一种以维系人们血缘脉络,承上启下,真实反映与记录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繁衍与交替,并详细写照人群变革与迁徙的人文资料的典籍。我国宗谱起源于汉,盛于唐及宋,直至延续到现在,对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宗谱在我国也有多种叫法,又叫族谱、家谱、家乘等。这只不过是以区域的大小或成员的多少来分。支系多而繁杂且同宗的谱就叫它宗谱。支系少是一族或几族的叫族谱,再少几支的就干脆叫家谱。不管是大小之谱,都有谱的功效。家是国的最小单位,家兴族旺才能国家富强。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反之国家富强了,才能国泰民安。
    中国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能融合在一个大家庭里是不容易的,追根探源,同是黄河、长江,是上下五千年的炎黄子孙,再远点同是智人的后代。所以,无论你到哪里,黄色皮肤改变不了昆仑的见证,无论哪个时期,你都会知道你是华人的后代,这就是发着黄色书香的旧典籍记载着黄色皮肤的你的根——你的血缘。
    宗谱与别的书籍不同,它有特定的体例和排式,宗谱并且有三大要素:世系、派行和艺文志。如果离开这三大要素,我想那就不叫宗谱了,下面就这三大要素来说一说宗谱对社会的作用。
    一、血缘关系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人类是以母系来维持群体生存。在人类逐渐进步的同时,就出现了母系世族,也就慢慢发展文字并且进入文明初步阶段。就拿“姓”字来说,姓字就是女从生,说明人是由母体分娩而来,经过哺育培养,才能成长一个独立的人。人与动物都是一样,有感情和思想的,只不过人比动物更高级,更有丰富的想象力。 
    之所以乌鸦有反哺之象,人就有行孝养老之行,如果没有血缘的亲疏,你到哪里去行孝赡养?如果没有详细的家族记述,你到哪里去寻求祖宗的先灵?早在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繁衍生息技能,早就摸索了人的进化的规律。 在文字出现之后,首先就以道德来约束人们,并推举范例,以法效尤。例如舜帝二十四岁就孝闻天下,以德服人。 
    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什么要封三恪,寻找舜的后人?这就是血缘脉络的表现。人类的血缘脉络就象数学排列与组合一样,不断壮大;象两条平行线一样,直系之间永不交叉的向前发展,为了实现人们的思想记忆和回顾走过的历程,宗谱就慢慢地产生了,并且规定同姓血系的人们不准婚配,这样已定人伦。并且有效发展了人口,这就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了。现今法律规定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不准结婚,同样是为了人口的有效发展。所以说我们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了不起的,是超越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比外国人早吗?发达的美国有多少年历史?美国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也不都是华人参与的吗?这就证明了中国人是不比外国人差的,甚至比外国人更具有智慧性。
    血缘的思想在整个中国历代所贯穿,中华各民族的家谱之中都保持着这些潜在的意识。如果某人的血缘有点偏移,在中华民族家谱上,就会被淘汰,而其人更要寻找其真正的血缘,这就叫正本清源。试想,如果现在某人由于某种原因不知生父或生母,那在其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恐怕内心是波涛滚滚吧,无法平静了。 潜心想法去寻找其真正的亲生父母吧。这样的例子现在社会比比皆是。如果一个人血不正,源不清,他还能幸福地生活吗?只怕是一生的不幸呢。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就不遗余力地要续修自己的家谱,不能把自己的祖宗丢了,不能让自己血不正,源不清。 这也是古代宗谱的主题。在宗法制度下,家谱是不外传的,一旦自己血不正,源不清被传了出去的话,自己也就不能抬起头来了,同时别人也会歧视你。
    二、派世行语
    在现今的中国,是人口大国,占据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没有高效的管理制度,岂不造成社会大乱。在过去,同样需要管理需要整顿,那时候国家机器不健全,只能利用各个姓氏家族代为行使,如有触犯族规家法的,就以所犯情节的轻重处罚,轻者家族教育,重者触迁外戚或沉河、活埋、处死等来处罚。 今天,我们有居民身份证的户籍管理,使人们不致于混乱,在过去,既没有每一个人的身份证明,也没有详细的户籍管理,往往还是要借助家族的血系亲和力来管理。要想社会稳定,人口不乱,这就要旧时人伦道德来约束每个人。人伦道德,道德体现在血缘上,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扶助儿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要传承这个美德,道德是要有人伦思想及高尚的道德。 
    每个人的自身不能定位同宗相见成路人,如何能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同宗要有派语,知道派语就能自身定位,就能别尊卑、分长幼,就能达到尊老爱幼的美德传承,就现在新社会再进步,再怎么朝前看,你总不能管你祖父之兄弟叫大哥吧,不能把你母亲的姊妹叫姐姐吧。人的自身等级总是要分的,这就是你在人生的坐标中的一个点,是天定的,是你父母给你定的,你别无选择。如果你要想违反那就是触犯人伦,触犯天条,这是人类社会不能允许的,不单是过去,包括现在、未来也是同样的。 所以,派行在宗谱中所占据的是核心地位。一部族谱,如果没有派行,就等于没有灵魂。施行派世行语,对宗族变迁十分有利,不管你迁向哪里,派行相同,就容易找到真正的根。 
    中国由于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姓氏家族的繁衍枝繁叶茂,所以各式各样的族谱千千万,应有尽有。 多半都是以宋朝欧苏二公体式来撰写,但又由于古代修谱者,大多又不是史学专家,又因某种不可抗拒或人为的原因,很多不是那么完全真实,往往有的张冠李戴,时空参差不齐,出现了很多的讹误,使至各族与各族的派世行语不能完全达到一致,各族是各族,今天见了面搞不清楚,不等于还是路人?例如今天的胡耀邦与胡锦涛谁尊谁长?我们今天很难分辨了。固此,修谱必须要有派行,而且要大地域的派行统一。世系是谱的骨架,派行就是谱的灵魂。只有派行才能找到你的自身的坐标点,像今天的居民身份证一样,只要你亮出身份证,就知道你是哪里人。
    三、风俗艺文志
    在旧中国的宗谱里,历代记述着各姓氏各家族在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及各个家族的达官贵人,记述着为国家、为民众、为本族作过较大贡献的先祖列位的生平事迹,以此来作为教育后代的资本,以此来作为后人的借鉴。后人要以此为范,为本族争光。 在这部分同时还记录本地本族的文化内涵的高低的走势,以便后人的效仿和提高。所谓风俗、艺、文、志,就是在宗谱上面客观地体现各族的文化文明程度。如说世系是宗谱的主壳,派行是宗谱的灵魂,那么可以说艺文志是宗谱的血和肉。宗谱有了这三部分内容,那么这本谱就像一个独立的人一样,很有可能是一部高水平而丰富多彩的家族史了。
    人们以了解这些内容来充实自己,对祖先的了解,并以此达到尊祖敬宗的目的,以此来效法祖宗,而对自己后人起到借鉴和发扬光大的作用。例如汉朝的王莽,他为了夺取政权,登上皇帝的宝座,寻找种种理由,大臣们都不支持他,认为他没有资格做皇帝,于是王莽翻阅历史,寻找家系,最后上溯到舜帝的根源,他就说我是舜帝的后裔,是帝王的后代,我是高贵的血统,为什么不能称帝?于是王莽夺取了政权,自称皇帝了。这就说明古代社会就看重“根基”血缘的。一句俗语“穷有种、富有根”。尽管这样,人们在旧封建的社会制度压迫下,总是不愿按常规出牌,打破常规。如秦时陈胜,他认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如是起兵造反建立大新政权。这样的例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
    所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多灾多难的,是波澜壮阔的,是像黄河长江一样,时而平坦,时而湍急,时而暗流旋涡……中国人子子孙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来。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是受过灾害的袭击,是饱受各种艰难的挣扎,而又是大浪淘沙式的到了今日今时。这样的社会发展推进,谱牒也是不能完全记述的。谱牒大部分是积极的一面,而消极的一面大多被剔除,故此宗谱所收集的资料是不完全的,这样就决定了宗谱的性质,只能是一部分的历史,所以说宗谱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上概述,是宗谱的三大要素,如果一部宗谱具备这三部分内容,就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谱牒了,至于宗谱编辑的效果,这要看当时编辑者的文化底蕴。以及其自身对历史、对宗族的了解的深浅,还要看他的思想主流走向。我认为这些,都能影响和左右编撰宗谱的质量。一部宗谱可以说是能够影响各个姓氏各个家庭的兴盛和衰亡的。所以自古至今,人们一代一代的续修自己的宗谱。
    (宛福成选自网络)

 


分享按钮>>遂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免去何洪、何兴树等人职务的通知
>>北京何氏宗亲会关于组团参加第十七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代表大会报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