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著名智士战国时期侯嬴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5日 中华侯氏网


作者:徐继刚 来源:武汉江夏山坡中学
     

    看过春秋战国时士的资料,一直对他们有着深深的敬意。《史记》中记叙士的地方比较多,集中的在四公子的列传里,四公子他们都拥有两三千的食客,这些食客的身份都是士。教科书里曾经有《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如今只剩下后一篇了,但尽管如此,文中的侯嬴和朱亥这两个典型的士,也足让人感动已极,特别是侯嬴。

    侯嬴是个隐士,隐居的士,古人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所以他是很有代表性的大隐者。但其身份确实很卑微,只是个看守城门的,穷困潦倒自不必言。这样的人,现在的我们可能不会正眼去看,经过的时候甚至都绕着弯儿。但就是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却书写了了不起的历史。

    侯嬴很穷困,但却很自尊。当贵为四公子之一拥有食客三千的信陵君送给他财物时,他拒绝了,以他的话来说是“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受公子财”。圣贤说的“ 衣食足则知荣辱”在他身上并不适用了,其实他所要的是份尊严,对他而言,财富并不能体现这点,否则以他的才能,取富贵实在太容易了,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如果我们再看看同时代的其他的士,会更明白尊严对他们的重要性。毛遂做食客的时候,总是为待遇的问题而大发牢骚,搞得其他的士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但当平原君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后,毛遂便死心踏地为主人服务,乃至自荐其能,甘心冒险。孟尝君的一位食客则觉得给食物不如其他人,认为受到歧视而想离开,等到发现误解了主人后,便立即拔剑自刎。另外还有许多士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维护尊严的例子。由此看来,尊严对士而言确是比生命更为重要,是可以为之赴死的。只要士认为主人没有给以恰当的尊重,他们就不会为之卖命了;反之,就能够为知己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侯嬴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不看重财物。求贤若渴的信陵君没有让他失望,通过了重重考验,于是侯嬴视信陵君为知己,还举荐了朱亥,即另一个大隐士,并在故事的最后以死相报。同为隐士的朱亥一样视尊严过于生命,起先他并没有回答信陵君的馈赠,但后来却慷慨效力,击杀大将军晋鄙,为公子夺得军权立下大功。

    或许也可以用自信解释其自尊,食客们都很自信,否则也不会出现毛遂自荐的故事了,他们的信心源于他们的才能。当然,士的才能各有不同,有的能鸡鸣狗盗,有的能游说诸侯,还有的能威慑君王。才能的大小需要不同的砝码衡量。侯嬴有的是智,朱亥有的是力,衡量他们能耐的砝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待信陵君的馈赠有不同的反应,而让他们展现才干的机会也很快就到来了。

    强横的秦军在长平消灭了赵国主力后围困了邯郸,并且威胁诸侯不得救援,否则灭赵之后就移兵攻打救援的国家。魏国派出的大军也就在国境观望,没有救兵的赵国遂岌岌可危,眼看着只有等待灭亡了。心急如焚的信陵君束手无策,只好带上他的食客们,准备冲击大秦的军阵,集体玉碎。如果他们真的去了,无疑将上演一幕惨不忍睹的大悲剧,但幸好他去拜别侯嬴。

    但让信陵君感到意外的是,侯嬴并没有对公子的义举抱以丝毫的同情,更惶论为他们唱赞歌了,反是冷冷说了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拿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你好好干,我就不跟你去了,好像他跟信陵君没什么关系。对于他泼的这瓢冷水,公子肯定是感到极其难过的,如果我们不是看了后面,也会觉得这个老头子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里就有个疑问,为什么起先侯生不提他的计划?而如果公子真的一去不返那可就大不妙了。当时的情况侯生应该很清楚情况万分地紧急,作为信陵君的知己,没可能不早替他谋划,而且从后面的内容来看,侯生的计策实在妙不可言,不会是仓促间想到的,所以他这么做定然有原因。

    易中天的书里面提到贾诩和郭嘉时说这两个人的聪明在于他们对人的了解,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侯生对信陵君也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算定公子一会回来,尽管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冒险,但却不出他所料,这就是他的智。再者,如果一开始就公开他的计策,不见得会有用。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公子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去见侯生的,应是怒不可遏、充满悲愤和绝望的,因为他的食客已尽全力游说魏王却丝毫不起作用,公子也肯定亲自出马劝说了,而且不只一次,所以作出那种举动实是万般无奈。他来找侯生也并不是对侯生有什么指望,而是想把侯生也带去,毕竟信陵君的食客们很多都跟着,为知己者死,这是士所应有的品德,而且公子对侯生也确实不错,所以侯生匆忙提出建议,很可能头脑发热的信陵君根本就听不进去。因而不妨先好好泼瓢冷水给他降降温,这样后面就好办了。果然,公子从侯生那里出发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就调转了车子。我们应该注意到前面并没有提公子想过什么的,而能够想问题就是一个人冷静的表现。头脑发热的人是不会甚至不愿去思考的,只会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事。这就说明侯嬴泼的那瓢冷水对信陵君起到了作用,其实这种作用很关键的,因为提出的建议要有人听才会有意义,这实是侯生的大智慧。想出一条计谋并不难,但计谋的实施却并不容易,需要对人的充分的把握,其中也包括敌人或对立面的人。人上一百,各形各色,要掌握他们可是千难万难的。读了《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却由于用错了马谡而丢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因而功亏一篑,更因为对司马懿的了解不够而屡受挫折,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可说是层出不穷。所以谋士,得先谋人而后才能谋事,否则,再巧的计也会成虚画。

    侯嬴对信陵君是很了解的,所以能想出这种令人失色的办法让信陵君欣然接受建议。同样,他也是很了解如姬和晋鄙的,算定了如姬一定会报恩,所以要利用她来偷兵符,料定了晋鄙一定不会乖乖的交出兵权的,所以得干掉他。从这个方面看,侯嬴真是个了不起的心理学家。

    可以说,信陵君回转马头的那刻起,情况就从急如星火而逆转了。侯嬴分析了厉害关系后,头脑冷静下来的公子立刻醒悟了。于是两人“屏人间语”,策划奇谋。

    要想救援赵国,必须得有军队,拿食客来充当军队是没用的,虽然先秦的士都是带剑的,应该都有些武艺,但和秦国庞大的职业军队相较,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弱得不行,正如侯嬴分析的是“譬若以肉投馁虎”,所以得有能和秦军相抗的正规军。信陵君也只能从魏国搞到军队,他想到的法子是通过魏王直接获取,遗憾的是游说被证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魏王已给强秦吓破了胆,要不然也不会让援军呆在国境,“作壁上观”了。但军队的掌控有个凭据,这就是虎符,虎符有两半,一半在将军那里,一半在君王处。只要拿到另外的一半就能调动军队了。魏王只让大军观望,自然不肯把虎符交给信陵君,他们只好通过另外的途径拿到。侯生想到了偷,而且是利用魏王身边的人,他的宠妃如姬。而如姬实是拿到虎符最佳人选。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姑且不论信陵君的食客有没有鸡鸣狗盗之辈,即便是有,也不能行,道理在于他们没有机会接近虎符。魏王很清楚虎符的重要性,不会不倍加小心,之所以把它放在卧内,也是出于此种考虑,虎符放在这个地方,等于是贴身放着,连近臣也没有法子触到。而时间又太过紧急,想通过另外的方法进入其室根本就来不及。

    其二,如姬是魏王的爱妃,是他很信任的人。而且如姬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年代,很难有什么作为,没有女人有那个胆量,因为这样做也会使她的地位利益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掉脑袋,试问哪个妃子愿意作出牺牲?所以魏王对如姬是放心的,就算虎符不见了,魏王也不可能轻易想到她。

    而正是后一条,让侯嬴钻了空子,如其所料,为了报恩,如姬居然肯冒杀身之祸迅速偷出了虎符,这样信陵君就拿到了凭据。公子当时肯定是兴奋得不得了的,因为书里说到“公子行”,即是马上要走。但侯嬴马上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晋鄙。

    晋鄙是宿将,是个老将军,对魏王忠心耿耿,是魏王的心腹,否则魏王不会把十万大军放心地交给他。而从晋鄙带着大军坐观的行为来看,也确不负君王所托。虎符和晋鄙对魏王而言可以说是双保险。他不会那么听话,看到虎符就交出兵权,凭据可能会成为废品,这样就麻烦了。于是侯生提出了个大胆的建议——干掉晋鄙,去除最后一道保险。

    那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去杀了晋鄙而要先偷虎符呢?首先,杀晋鄙是不得已的行为,但如果直接这样干,麻烦会更大。军队是听命于将军的,在没拿到信物前杀掉将军,军队不会拥护,这样也调不动他们,更不用说要他们上阵拼命了。再则,晋鄙见了虎符而不交权,则是违抗军令,杀他理所当然,所以虎符不可或缺。

    至于为什么要朱亥来做,也容易明白,他是个力士,又胆略过人,从袖藏四十斤铁椎可以知道他是最佳的杀人机器,让他来做这件事万无一失,这也体现了侯生对朱亥的了解。

    侯嬴的计策丝丝入扣,没有一点缺憾,真可谓算无遗策。而结局完美的,秦兵退了,赵国安全了。

    通观整篇文章,侯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真是深刻,从他对人的分析,对事件进程的把握上看,他实在不负智士的美誉。侯生最后选择了自刭,这其实是士最好的结局,他以死维护了士的名声,这并没有给人以悲怆,反倒让人对侯嬴生出了更多的崇敬。从士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领悟到:死,不见得都是哀歌。相反,他们的死,可以与日月争辉,是一种荣耀。侯生的一生,应了一句话,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美哉,智士侯嬴! 


分享按钮>> 魏中山太守,上谷相(内史)侯龛
>> 中华侯氏古代著名人物侯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