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滑伯仁
- 中华滑氏网 2012年11月8日 万家姓
在河南南阳医圣祠的西长廊内,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112位名医的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元末明初的滑寿就是其中的一位。滑寿于元朝大德八年出生在江苏仪征,他是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
生平考略
滑寿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曾使用过好几个名号,在淮南叫滑寿,在吴中叫做伯仁氏,在浙江叫撄宁生,他的家庭又几经迁徙,因此关于他的身世有些扑朔迷离。《明史·方技》有《滑寿传》;襄城、许州、仪真、绍兴、余姚等地方志和元代张翥《难经本义·序》、纪昀等人的《四库全书·难经本义·提要》都有对滑氏生平的介绍,其内容大致来源于《明史》,但互有出入。
《明史》的总裁官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比滑寿小6岁,二人又是好朋友,宋濂曾为滑氏的《十四经发挥》作序。因此本《明史·滑寿传》所载,同时参照各家的记述,略考滑氏生平如下。
滑氏,名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明洪武十九(1386)年,享年83岁。
滑氏祖先为河南襄城的大家族(自称“许昌滑寿”),因其祖父在江南为官(《襄城县志》、《仪真志》等书,对于其祖父事迹无考),举家迁徙仪真(今江苏仪征),后来定居于余姚马渚。
滑寿的出生地是仪征,早年师从韩说习举子业,他“警敏好学,读书日记千余言,博通经史诸家,言为文辞,温雅有法”,尤擅长诗词。在元朝时曾经中过乡举(各志书《选举志》中均无考),因无意为官,遂改而研究医籍。
滑寿学医,最初攻读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的著述。当时有位京口人王君迪客居仪真,滑氏便拜他为师。王君迪,字居中,精研古方,善于诊脉,是当时一位大名鼎鼎的良医。王氏向他讲解了《黄帝八十一难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他“抄而读之”,朝夕揣摩,同时参会古代张仲景、刘守贞、李杲三家的学说加以研究。王氏见他勤奋,便赠送医学书籍给他阅读,同时加以鼓励。滑寿对《素问》、《难经》的研究,颇有心得,他感到这两本书的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层次上有欠分明,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想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他把想法告诉王居中,王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二卷和《读素问钞》三卷。滑寿掌握了内科疾病的诊治以后,又拜东平人(今山东东平)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灸术。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他的两位老师。以致《续丹徒县志》、《仪真志》中《王君迪传》和《东平县志·高洞阳》的文字都来源于《滑寿传》。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
滑寿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妇产、伤寒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且有显著疗效。他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凡有人求医者,他便立刻前往诊治,几年间不知消除了多少多少病人的痛苦,拯救了多少生命。故而“江南北,浙东西,无不知撄宁生者”。人们凡有得大病的,都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感到遗憾,大家把他称为“神医”、“老仙”。
滑寿注重养生,《明史》称他:“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矫捷,饮酒无算。”他晚年自号撄宁生,撄宁,指接触外物而不为所动﹐保持心神宁静,这是道家追求的修养境界。滑寿身材不算高大,但非常精神。戴良《题滑寿像赞》曰:“貌不加丰,体不加长,英英奕奕,其学也昌。早啄诗礼之精华,晚探《素》、《难》之窈茫,推其有,足以防世而范俗。出其余,可以涤脏而湔肠。”元代黄岩四位进士之一刘仁本在他的《羽庭诗集》中有一首《正月望前一夕,与滑伯仁炼药》,诗中:“人无金石千年寿,药有丹砂九转灵;候熟鼎墟分水火,……轻身已得刀圭秘,莫问昌阳与茯苓。”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滑寿养生的修为。
滑寿据说原本姓刘,《绍兴府志》中记有一段知府叶逢春所说的话:滑寿是刘伯温的兄长,因为从医而改姓易名。明朝建立,刘基成了开国功臣,他去拜访滑寿,劝他出来做官,滑寿没有答应。刘基见劝说无效,留居一月,只好回京。这段轶事,记载在《滑寿传》的小注中,大约是因为没有佐证,因此不敢肯定。不过滑寿和刘基的交谊一定非常深厚,洪武八年四月,刘基病逝,滑寿赋《望卷悲》十章悼念,并采办祭祀所需的蒿草赴京奔丧。
滑寿还与当时文人名士朱右、戴良、丁鹤年、宋濂、宋禧等交往甚密,互相之间常有诗相赠。《乾隆余姚志·艺文》有戴良的《怀滑撄宁》和丁鹤年的《寄余姚滑伯仁先生》诗,宋僖《重过倪氏深秀楼怀滑伯仁》也有:“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西。”的描述。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的部属刘仁本,原来是元朝进士,他患有足疾,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听说了滑寿的大名,就请他医治,滑寿不仅治好了他的足疾,还对他讲述了许多医学道理,这些道理都源自《难经》,于是他欣然为他的《难经本义》写了序言。为滑寿著述作序的朋友中,还有有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历史学家危素、翰林学士张翥、大诗人揭傒斯之子揭汯、名医吕复等。
滑寿曾习儒学,他所写的诗为医名所掩,流传下来的非常少,现从《明诗纪事》中摘录一首,题为《挽唐丹崖》(唐肃,字处敬,号丹崖,著有《丹崖集》):“尚想词垣应奉辰,汉廷曾诏贾生频;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尘。”
滑氏诗礼传家,他的孙子滑浩官至知府,亦能诗,著有《野菜谱》一卷。
滑寿死后安葬于余姚黄山,按《滑氏家谱》所载:“滑伯仁墓在黄山九枝松。”
滑寿的医学著述颇丰,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滑氏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本草韵合》)、《五脏方》(全称《撄宁生五脏补泻心要》)、《医学引谷》、《滑寿脉诀》(《滑氏方脉》)、《痔瘘篇》、《麻疹全书》、《医学蠢子书》《脉理存真》、《撄宁生要方》、《滑伯仁正人明堂图》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滑寿的治疗验案数十例,由他的友人朱右收入《撄宁生传》。
滑氏医案
滑寿不仅精通医理,而且也是临床实践家,他医术精良,诊治疾病每每有神效。他的医案被别人收集的很多。现略举几例,其诊疗精妙可见一斑:
有一个人,在七月内发热病,医生令其服“小柴胡汤”,说必须连服二十六剂才能好转,病人如其言服之,还未等到两剂药服完,已经是浑身发热,大汗淋漓,肌肉抽缩跳动,情况非常危险,于是请来滑寿诊视。滑寿诊其脉象及其微弱,说:“这是升发太过”,他配制了“真武汤”给病人服用,服用了七、八帖以后,病人痊愈。
有两位女病人,同时在七、八月间患痢疾,其中一人大热喘闷,脉象急促,滑寿诊后说这个病很危险,已不可治;另一个人微热、小便通利,脉象明显但虚软,滑寿说这个病可治,马上采用泻火通便的“苦坚”之剂给她服用。果然这两位妇女一死一愈。
一些人患了消渴症,诸多医生都认为是肾虚水渴,津液不能上承,于是使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有的人甚至并发眼病。其中一个人,平日肥胖,服药后迅速消瘦,他急忙请滑寿诊治,滑寿诊脉后叹息说:“水不足应该济之以水,从来没有听说有水不足而用火攻的。”于是改用寒凉药泻下,先去其火毒,再用苦寒清润之品治疗,一个多月就好了。
有一个心气高傲的人,因所谋的事情不顺心而得了一种怪病,心悸健忘,吃饭不香,口干舌燥,四肢疲软,多汗发热,小便白浊。许多医生给他治疗都认为是他劳累过度、饮食不调所引起的脏气损伤,拟用补益精血、强筋健骨的鹿茸给他配方。滑寿听说,看了他的脉象,说:“这是思虑过度,由内火引起的。”要用“补中益气汤”和“朱砂安神丸”,果然,这个人服了药,一个月后病完全好了。
有个三十岁的妇人,每逢月经来潮前的三、五天,小腹部就象刀刺一样的疼痛,一会儿周身发冷,一会儿发热,大便就像黑豆汁样。因她一直没有怀孕,于是请滑寿诊治。滑寿见她脉象沉涩欲绝,诊断认为这病是由于下焦寒湿、邪气相搏于“冲任”而引起。医术上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此妇人月经将来,因邪与血相争而作痛,由于寒气生浊而大便如豆汁。于是他以散寒、除湿、理血的药物配方,叫她在月经前十天服用,连服三次。后来这位妇女的病果然好了,第二年怀孕生子。
滑寿给人治病往往出人意料,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它却区别对待。一位妇女,小便困难,腹胀焦渴,请医生诊治,医生按照常理,用能够清火利尿的瞿麦、栀芩等药配方,但是不见效果。滑寿听了说:这个病的原因是“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于是改用“朱雀汤”加桔梗,以长流水煎,一帖药下去,这位妇女病情就有了起色,再服第二帖,竟然痊愈。还有一个60多岁的老妇人,也患小便秘,小腹胀,口渴,脉沉且涩。滑寿却说这个病“在下焦血分,阴火盛而水不足,法当治血。血与水同,血有形而气无形,有形之疾,当以有形法治之。”他用“滋肾丸”给她服下,不久老妇人病愈。
《十四经发挥》
滑寿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十四经发挥》是他一生中之代表作。此书为经脉学专著,全书共分三卷,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虚实补泻等。滑氏于卷后写明,以上两卷正文悉遵元代忽必泰列所撰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加以注释和补充。卷下为《奇经八脉》篇,专题讨论八脉循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此是参合《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统论述。全书还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
其书体例是:篇题之后举经句,分条拟纲,是为“正文”;然后逐条、逐句、图、注、歌,逐次行文,终以“发挥”。
滑氏《十四经发挥》成书之后,传至明初,尚未刊出。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著名医学家薛铠(字良武,江苏吴县人)校定作注,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并刊行。开篇有盛应阳、宋濂、吕复三家之《序》和滑氏《自序》,记成书刊梓之事。此书有许多版本,传播甚广。《十四经发挥》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针灸医学也起到推动作用。
滑寿认为任督二脉虽属奇经,但有专穴,因此提出把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论为十四经;考订《内经》,得定俞穴657个,分归十四经中,使经络学说益臻系统、完善。是书经脉与俞穴合论,陈经脉系俞穴而论,述俞穴遵经脉而谈,把俞穴归入十四经系统。首倡循经取穴,实是滑寿的一大发明,其功不泯。
滑氏的《十四经发挥》规范了十四经络,该书所论经脉次第、俞穴歌韵语、经穴图谱,皆为后世针灸家取穴定位所本,成为学习针灸专科的必读书。《十四经发挥》发展了经络学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在针灸史上有显著的地位和成就。
分享按钮>>滑氏姓氏源流与迁徙分布
>>滑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