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乡在汉寿” 系列 考证(二)
- 中华屈氏网 2009年1月7日 转载
二、有不少地下文物证明
在汉寿现至少发现楚墓1 8 00多座。如此多的墓葬说明,汉寿是楚国的重要家族聚居地。同时发现和挖掘了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物,其中出土了一把旷世罕见的珍贵铭文“武王之童”青铜戈。上面的“武王”,应是楚武王而不是秦武王,因为楚武王在世就已称“武王”,秦武王是死后的谥号,不可能死者授人。“童”与“重”相通,是“重大”之意,“督”是统帅、监督之意。此戈即为“武王之大督”,意为楚王军队的统督、统帅。可见,这把“武王之童督”是楚武王授予自己军队统帅的“尚方宝剑”,是代表武王在这一带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权柄。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人物,又是将楚国带进春秋时代的国王。我们将这把青铜戈同它周围18 00座楚墓,进行综合考察,就发现,汉寿一带封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一定是武王的王族重要成员,是武王军队统帅,是武王开疆略地的功臣。春秋战国时代的汉寿一带,就是这位“武王之童督”的封地,居住这里一带的家族,其始祖就是这位“武王之童督”。据黄露生教授考证,这位被封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就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按照先秦王族制度,“武王之童督”的铜戈,是名副其实的“尚方宝剑”,对屈瑕来说,无疑是权力和功勋的凭证和象征;对屈瑕子孙来说,这一“先王之器”供在祖庙,无疑家族的护身符,是家族在楚国王族中地位的根基,在王族不断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无疑具有稳定和保证作用。因此,“武王之童督”青铜戈在汉寿出土,既是庄子说的“着封”的又一证据,更是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寿一带,是屈氏家庭“受屈”的屈地区中心,是屈原故乡在汉寿的有力证据。
另外,近年来汉寿楚墓中还出土了青铜官印“郢室畏户之玺”(即楚国都城护卫长官之印)。据专家考证,这可能是掌管此印的执政官从楚国郢都失陷后逃出带回家乡的。此人是屈原家族的重要成员,一说为楚怀王的大将军屈丐,一说为上柱国屈署,一说为屈瑕。这一印玺为什么在汉寿出土?这主要是因为汉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屈氏家族的封地,今即以汉寿为中心的洞庭平原。无论是谁,他们都是屈氏家族的代表。还有根据“楚之法”,楚军统帅战败,必定“身死”,即不是战死,就是自杀,如屈氏家族的屈瑕自杀,屈丐战死,就是如此;又如项燕、项羽自杀,也是如此等等。据此,在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白起攻破郢都,作为楚国郢城护卫长官屈氏,当时很可能战死,或自杀。所以,“郢室畏户之玺”,应是屈氏死后遗物,在汉寿出土,说明汉寿是屈氏的家乡,更说明以汉寿为中心的“江南”是先秦楚国屈氏家族的封地。因此,这又进一步证实,汉寿既是屈氏的故乡,更是屈原的故乡。
同时在聂家桥乡开掘的32座古墓中,还发现过一座特大的战国墓葬,南北向,楠木套棺,棺盖极度豪华,这不是一般官员墓葬。与此同时,又发现了“青钢鹿角纹镜”、“龙风青铜镜”、“摊尸板”等1 3 7件古文物,这些古文物只有显赫家族才可能享有的。
随后又在汉寿发现了两座珍贵文物“古铙”,即“编钟”,上有“女丁"突出体,编钟是古时宫廷高级官员所享用的乐器,分纽钟(定调用),用钟(演奏用),编钟(加大音量),这正好和屈原诗赋中相同,“叩钟调磬”、“二八接舞”、“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辨”,“楚商劳只”、“娱人乱只”相符,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高级乐师在叩着编钟,调着磬,吹起竽,和着箫,奏起郑卫音乐,让那些“朱唇皓齿”、“丰肉微骨”的美女翩翩起舞。这也只有显赫的屈氏家族才可能享受此等高级待遇。
另外在汉寿还出土了大量的如鹿角纹青铜镜(罕见珍贵文物)等贵族生活用品以及青铜剑、戈等武器。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说:“能够得到多数的地底证据,那是再好也没有的。”因此地下出土的文物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文章引用自:毛炳汉
分享按钮>>“屈原故乡在汉寿”系列 考证(一)
>>“屈原故乡在汉寿” 系列 考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