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毛家湾:毛泽东祖先客籍地
- 中华毛氏网 2011年5月24日 毛井根
永胜毛家湾:毛泽东祖先客籍地
时间:2010-10-25 来源:丽江日报旅游周刊
●记者 赵晓梅 张文峰 和继贤 杨宇
引言:清光绪七年(1881)“合族公识”的《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记载:云南丽江永胜县程海毛家湾,是毛姓较为集中的居住地,而且这里的毛氏,与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共一个始祖——毛太华。毛太华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澜沧卫(今永胜县),在此军屯戍边,娶少数民族王氏为妻,生子八人,后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以军功官拨入楚省,携其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留下了清二、清三两个儿子在澜沧卫军屯戍边。于是毛太华的后裔就在云南永胜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00多年,共24代。形成了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的历史渊源。
■程海毛家湾:“西河”人家的古老故事
带着探寻丽江古村落的采访任务,隔着600年的时光,我们在九月一个雨雾迷蒙的下午走进了永胜县程海凤羽村毛家湾,远远望去,凤羽村宛如凤凰的一支翅羽,而毛家湾就坐落在青松翠绿的凤凰山下。
永胜县城距程海毛家湾45公里,毛家湾就位于程海湖西南端湖畔。程海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自然生长螺旋藻的惟一湖泊。程海湖周边,气候温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明初在“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推动下,大批汉族军士及家属在程海之滨屯田种地,发展农业和渔业,与当地土著民族一道,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鱼米之乡”著称的一方美好家园。程海湖西南畔的凤羽一带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殷实之乡。毛家湾以沙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有毛姓人口140户1000多人。背依凤凰山,面临宽阔的金色田野,房前屋后高大的凤凰树、龙眼树和成林的芭蕉树把毛家湾装扮成风景优美,灵秀清丽的古老村庄。
沿着弯弯的公路进入毛家湾时,村口的一座古旧老宅吸引了我们,停下车,走进一看,是一院三坊一照壁的三层楼房,厚实的墙壁上留有几个枪眼,大门的门楣上书写着“西河堂”三个大字。进入村子,几乎每一家大门的门楣上都有“西河”或是“脱颖”二字,走进“西河”人家,毛家湾家家堂屋都标有“西河堂”、“捧檄堂”、“脱颖堂”字样,堂屋正中,都安放着一幅毛泽东的画像。就在70多岁老人毛华诗家的堂屋里,我们看到“脱颖堂中增福寿,西河世代庆荣华”的一副对联。而他家大门的门楣上就标有“艺苑西河”四个字。后来,我们在采访中才得知,大门上写的“西河”和“脱颖”,都是毛太华的后裔,而程海毛家湾都是毛太华的儿子毛清二(易名毛用)的子孙,从古至今,程海毛家湾和金官毛家村的毛姓人家,每年都要到程海毛家湾的毛氏宗祠来祭祖。
站在村后的松林坡上眺望,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民居隐藏在碧绿的树林中,凤凰山的山脊,如一支美丽凤凰的翅羽,灵秀地飘落在村边,树木花草繁茂生长,在雨雾之中,让人顿生无限的遐想。毛华诗老人介绍,毛家湾浓厚的毛氏文化,较为完整和集中地展示了永胜边屯文化的内涵。
其实,毛家湾就是永胜边屯文化的一个缩影,自“洪武调卫”以来,由于政府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一些中原军士进驻永胜屯垦,而大多数官兵娶了当地“夷人”女子为妻,在永胜生儿育女,永胜人的始祖大部分是“夷娘汉老子”。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内地文化,便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渗透,逐步形成了以内地文化为核心、以边地土司文化为依托、融汇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具有典型的军屯戍边文化的永胜边屯文化。
毛家湾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祖先的客籍地,其先祖父毛太华生活过并留下后裔的地方,随着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永胜毛氏文化作为边屯文化重要的一个部分,正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毛氏宗祠:牵连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的血脉
从祥宁路进入凤羽毛家湾的毛氏宗祠仅2公里,毛氏宗祠就位于毛家湾村的村中央。走进毛氏宗祠内,院子里绿树成荫,鲜花簇拥。正殿里立着毛氏始祖的牌位,悬挂着毛泽东的一世祖毛太华和毛清二的两幅画像,一块“聪听彝训”的匾悬挂在正堂中央,两位先祖的画像和这块匾都是永胜毛氏家族到韶山时,韶山毛氏家族赠送的。南北两侧是毛氏文化陈列室和永胜边屯文化陈列室。在毛氏文化陈列室,我们看到了一些韶山毛氏家族与永胜毛氏家族之间往来的照片和实物。让我们非常兴奋的是,陈列室里还存放着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永胜毛氏第一代先祖毛用(清二)之墓碑。这块墓碑是2001年6月26日在凤凰山的山箐里发现的。据墓碑记载,永胜毛氏“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始祖公太华宦戎澜沧卫,后以军功奉调,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内迁”。
在一壁墙面上,一幅幅“毛太华蒞北胜历程图”优美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毛太华在永胜的情景。画里用文字注释着这样的内容: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明初避乱徙迁于云南北胜府,先在城内帮工度日,后入武屯戍于程海湖南畔,曾任百户长,并在此娶妻安家,生儿育女。洪武二十九年率本百户军民参与澜沧城修建立功受封,于明建文二年得内迁湖南,偕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同行,留清二、清三于凤羽,至今历600余年,传24代。
在永胜边屯文化陈列室,陈列着永胜汉族妇女刺绣精美的古老服饰、土司家族雕刻精致的家具和金贵餐饮用品、少数民族的生产用具、民间手工铜器和陶瓷器等,这些表现永胜独特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的古旧实物,无言地向我们倾诉着被漫长岁月隔离着的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再现着历史进程中的一页页瞬间片断和场景,记忆着永胜边屯文化发展永不消逝的沧桑历程。
我们走进毛家和家时,毛家和热情地把我们引进挂有毛泽东画像的堂屋。他为我们拿出一本手写的永胜毛氏家谱,便高兴地说:“2003年,县里修复毛氏宗祠时,毛家湾家家户户捐款献物,男男女女全部参加,仅用52天,主体工程就完工了。宗祠内原来是学校,为了学校搬迁,村民无偿地让出8亩土地,修建小学校。”正因为毛家湾人历来受到边屯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才有今天的淳朴民风、团结和睦、尚文重农的朴素风尚。毛家湾作为永胜毛氏文化的发源地和边屯文化集中体现的村庄,永胜县把毛家湾建设成为边屯文化示范村,以保护和开发永胜边屯文化品牌。
毛氏宗祠管理员毛家红介绍说,200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永胜县委、政府受韶山市委、政府的诚挚邀请,到韶山参加纪念活动,并与韶山、吉水建立了兄弟县市,由永胜牵头,成立了毛氏文化研究会。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也续上血缘亲情,如今互相来往。前来毛氏宗祠游览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随着永胜边屯文化研究和产业的开发,相信认识毛氏文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毛泽东祖先纪念园:永不消逝的情结
600多年前,毛泽东始祖毛太华从江西吉州来到永胜,在毛家湾留下儿孙回到湖南韶山,从此,与云南永胜留下了不解的血缘情结。
1935年10月,毛泽东吟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八句诗中,“乌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二句,是抒发当年红军过云南时的情怀。云南呵云南!美丽的金沙江啊!与毛泽东结下了生死奇缘。
丽江有个红太阳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毛泽东主席的塑像,让中国人民永远敬仰的毛主席塑像,成为丽江一大红色景点,来到丽江的游客,无不在毛主席塑像前深深感念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红太阳广场,毛主席塑像,已成为丽江城的一个标志。
2010年8月21日,秦光荣省长在省政府程海污染防治现场办公会上提出了 “把永胜建设成云南边屯文化示范基地,在永胜县程海镇建设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将程海湖的生态保护与文化研究结合进行总体开发”的指示。永胜准备了十多年的旅游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
上世纪末,随着中华大地掀起毛泽东祖籍溯源热,永胜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提出,在毛太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毛家湾,修建“永胜县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向世人展示毛氏珍贵文化遗产,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1997年4月18日,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夫妇千里寻根到永胜,揭开了历史悬疑。
2000年4月,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到永胜程海之南毛家湾调研。
2000年6月,永胜毛氏研究课题组赴韶山,使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续上了血缘亲情。
2001年,韶山毛氏五修族谱,将永胜毛氏正式归宗入谱,载入史册——“据有关考证,澜沧卫即现今的云南省永胜县,太华公携清一、清四官楚后,留在澜沧卫的清二、清三等六个儿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胜毛氏。毛用(清二)一支,其后代主要分布在永胜县的凤羽毛家湾,朵果、河口毛家村、翁彭毛家村、期纳赵官等地,总人口2000余人。”
2002年4月,江西吉水县寻亲组到永胜寻亲,与永胜达成携手做好毛氏品牌大文章的共识,串起毛泽东祖籍江西吉水、毛泽东客籍云南永胜、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这根红线。
2003年永胜县投资重修了毛氏宗祠。
随着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永胜边屯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启动,永胜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信心百倍,在毛家湾松林坡规划了3000多亩土地,采用“园馆合一、馆城一体、动静结合、宾主互动“和”馆城村寨化、村寨博物化、博物活体化、全员参与化、文化生态化“的模式建设“云南边屯文化博物园”,园内分毛氏文化园区、屯垦文化园区和边地文化园区。毛家湾松林坡林地有山有箐,坡缓地平,以山作骨,有水为灵,树木苍翠,林幽景深。放眼远望,视野开阔,景致优美,把云南边屯文化博物园建在此,有背靠凤凰山,中居凤羽上;近观米粮川,远眺层叠峦;右纳金江风,左揽程海浪;朝迎旭日升,暮回梦“澜沧”的无尽遐思和美好的憧憬。
近年来,永胜毛氏声名远杨,慕名来信来访,游览观光的宾客日益增多。永胜边屯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将会成为丽江旅游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分享按钮>>河北河间:项目建设为支撑 打造文化强市
>>江山市将从三方面挖掘开发清漾毛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