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古時“男子稱氏以別貴賤,女子稱姓以別婚姻。” 北宋大儒郑樵在《通志.氏族序》中寫道:“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數千年來中國社會一直由男權主導,“男女平等”的呼聲出現在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大清帝國的大門、“西學東進”之後,故本文名為“賀氏源頭考”。 根據二零一二年公安部對外公佈的相關資料,中國大陸賀氏(不含海外、港澳臺)人口數量約為兩百八十萬,佔全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零點一七,位列前一百名大姓第九十七位。賀氏人口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以豫、魯、湘、鄂、浙、蘇相對較為集中。 每一位賀氏子孫都為擁有這個姓氏感到驕傲,同時也對這一姓氏的起源感興趣,並且希望從盡可能早的時間點開始探究。
“賀”字解
賀字不是最早一批漢字。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文明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只有文字大量出現,人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時,才會有“慶賀、慶祝、祝賀”之類的較高層次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相關的文字產生。不僅是漢字,其他文字也是如此。 作出這個判斷的依據一是在目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沒有賀字,二是《爾雅》中沒有賀字(本文不討論該書的成書年代,姑且認為該書早於《說文解字》)。 賀字最早見於青銅器中山王壺。該壺一九七八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是戰國中、晚期常見的壺形。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大约在公元前314年,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有铭文。凡戰國時代的青銅器,皆為一級文物,就是老百姓們常說的“國寶”級文物,但更令考古界珍視的是長達五百三十七字的銘文(見附錄),其中的“賀”字為第一次出現,也就是說賀字最早出現於殷商晚期至東周初期。殷商晚期到戰國期間是中國漢字的爆發期。每一個漢字的產生,都經過了先民長時間的創造性構思,集中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智慧。從無到有、從少數人使用到約定俗成、廣泛應用,不經過數百年的傳播、錘煉是不可能定型的。《說文解字》對賀字的解釋為:“以禮相奉慶也。從貝加聲。胡箇切。段玉裁注:相奉慶,《玉篇》作相慶加,爲長。心部曰:慶行賀人也。是慶與賀二字互訓。賀之言加也。猶贈之言增也。古假賀爲嘉。《周禮 覲禮》:餘一人嘉之。今文嘉作賀是也。”由賀字最原始的本義開始,古人已將其假借、延伸出“慶、嘉”之義。 《康熙字典》的解釋為:“又《廣韻》賀,勞也,加也。又《揚子·方言》賀,儋也。自關而西,隴、冀以往謂之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亦謂之賀。《唐書·郝處俊傳》羣臣皆賀戟侍。又姓。《玉海》賀氏,漢侍中慶純避安帝諱,攺爲賀。又複姓。《正字通》賀蘭、賀拔,皆複姓也。”所有的漢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越到後世,詞性變得複雜、含義更加複雜,因為後世的文人們往往不惜筆墨對每一個漢字進行精細的解釋,唯恐讀者看不明白、唯恐不能盡顯自己的才學(這中間也包括了本文的作者)。儒學經典十三經中《周禮 春官 大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禮記 郊特牲》:“昏禮不賀人之序也。”《詩經 大雅 下武》:“受天之祜,四方來賀。” 《儀禮 覲禮》:“今文餘一人賀之。”《儀禮 士喪禮》:“賀之結於後。”—— 這是賀字的最初運用。附錄:中山王壺銘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错命相邦周,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櫅,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因载所美,昭跋皇功,诋燕之讹,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寔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举贤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贤才良佐周,以辅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专任之邦。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周竭志尽忠,以佐佑厥辟,不贰其心,受任佐邦,夙夜匪懈,进贤措能,无有遹息,以明辟光。适遭燕子哙,不辨大义,不忌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於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於会同。则上逆於天,下不顺於人也,寡人非之。周曰: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详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於世,齿长於会同,则臣不忍见也。周忨从在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辨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体,休有成功,创辟封疆,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呜呼,允哉若言!明跋之于壶而时观焉。祗祗翼翼昭告後嗣。唯逆生祸,唯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唯德附民,唯义可长,子之子,孙之孙,其永保用无疆。
作為姓氏,本文認為賀氏共有如下四大源頭,按其在歷史年代中出現的先後順序陳述如下:
一.荊、楚賀氏
南宋學者羅泌在他的鴻篇巨製《路史》十七卷中記載:“伯禹定荊州,季芊(注1)實居其地,生附敘,始封於熊,故其子為穴熊。荊楚,名也,夏有楚狐父,
賀 超,字漢 章,號“半介書生”,漢族,生於1958年,河南濟源人。 無師自啃十三經、諸子百家,四十餘年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
電話:15836018178 E-mail:HC3065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