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沈叶尤冼邓系出一家

    中华沈氏网 2011年8月14日 沈氏裔族


沈葉尤冼鄧系出一家
 

沈、葉、尤三姓同宗,究爲何故?身爲沈、葉、尤子孫,不可不知。爲認識根本,簡介五姓之來源,讓宗親們了解本身姓氏之由來。(據道村沈氏宗祠記述:秦始皇執政期間,有沈汭,爲黃河直隸上谷都東恒縣人(32世祖秉賢公長次二子有遷直隸的記述,今屬河北省正定縣)沈汭文韬武略,事因荊轲刺秦皇受株連,因舉家一族改爲冼姓及别姓,南遷避禍,故有沈、冼、莫、葉同親之曆史淵源。)
(一)沈氏由周朝大封諸侯國而因國得氏
沈氏來源:出自姬姓,爲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一作晡季或季載)的後代。晡季爲周成王叔父,周武王之胞兄弟。武王死後。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武王另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不服,夥同纣王之子武庚作亂,被周公旦平定。聃季在平叛中有功。被封于沈國(又稱聃國,在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公元前506年,沈國爲蔡國所滅,子孫以國名爲氏,有的姓冉。
(二)葉氏因春秋沈諸梁封于葉省而改姓
葉氏主要來源:
沈尹戌任楚國左司馬時,曾借助民衆力量殺死了佞臣費無極。後來在與吳軍的戰鬥中陣亡,楚昭王(公元前515~489年在位)便封其子沈諸梁于葉(今河南省葉縣舊城),人稱葉公。葉公,字子高,世爲楚國大夫,其後人便以“葉”爲氏。
葉氏望族出自南陽郡。戰國時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設置。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相當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區。
(三)尤氏由沈氏在五代因避諱改姓而來
尤氏由沈氏分出,因避諱改姓。唐末五代時(梁、唐、晉、漢、周)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跟随其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繼其兄之位任威武節度使,并占領福建全境。公元909年,五代後梁太祖封他爲閩王。閩地沈氏人家爲了避王審知的名諱(閩語“審”與“沈”音同),便去水字旁改爲尤氏。
尤氏望族出自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吳興縣南)。相當于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地區。
(四)冼氏由沈汭在秦時避難改姓而來
沈汭,字擴子,直隸上谷郡東垣縣沈家集人。(秦時之東垣縣,漢代改爲真定,爲真定國治地;宋、金以後又改爲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縣南。)原是沈國姬聃之苗裔,戰國末年,傳至沈汭這一代,父母早喪,戰亂頻仍。燕趙諸地,烽煙處處,沈家集亦遭兵燹波及,廬舍成墟。因此沈汭童年時代,寄住于外祖父趙懷德家。趙懷德有一位堂侄趙佗,生得臉如古銅,手長過膝,兩耳垂肩,爲人聰明絕倫,年紀長于沈汭幾歲,兩人一見如故,訂爲莫逆之交。後來年事稍長,沈汭别過外祖,返回沈家集祖居,躬耕隴畝,重整家園。因爲地廣人稀,農産豐足,遂成小康。沈汭從小天資聰慧,善擊劍,喜讀書,且生性任俠好義,鋤強濟困,專打不平,更樂于爲地方排難解紛。沈汭家業雖非富有,但門下食客不少,在上谷郡一帶,英名遠播,人們替他起了一個綽号,叫做“小孟嘗——沈汭”。
沈汭早年曾拜在當地一位宿儒蔡文達門下,攻讀經史,後來又禮聘一位當代武林怪傑“雲中子”爲師父,平日習文練武,孜孜不倦,到了25歲,文韬武略無所不精。當時強秦壓境,燕國岌岌可危,沈汭雖然是一個愛國志士,可是自忖其個人力量有限,難挽狂瀾,決定暫時隐居家園,以待時機。但對于維持地方秩序安甯,極爲努力,因之甚得鄉民敬重。
秦始皇并吞六國之後不久,定都鹹陽。初時劃定全國爲三十六郡,後則增至四十八郡,每郡所轄縣份不一,盡收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金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沈汭祖籍直隸上谷東垣,該處正在燕趙之交,四方文人俠士往來探訪沈汭者,多從水路而來,因該處流域沿河治安良好,乃沈汭平時努力維持,戰亂頻仍的時候,此河猶保甯靜現狀。鄉人均感沈汭之功,遂稱該流域爲“汭河”,以爲永久紀念。
一日,沈汭在後園亭子裏宴客,喝了幾杯之後,酒酣耳熱,舉目有山河之異。他緬懷往事,感念亡國之痛。其中有一燕人,姓高名漸離,憶友傷時,悲憤無已,乃霍然抱築起舞,高歌荊轲《易水上》詞一阕。原來高漸離過去曾與荊轲友善,常偕飲于燕市,二人擊築高歌,旁若無人。後荊轲徇燕國太子丹之請,冒死前往行刺秦皇,讵料行刺不遂,被戮。秦皇大怒,诏令王翦領兵滅燕,并嚴令捉拿荊轲生前友好。高漸離獲知事情不妙,乃遁迹東垣,作沈氏門下食客,沈汭知其來意,遂優待之。高漸離在沈家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到了京都鹹陽,以擊築技藝高超,得獲秦始皇接見。高以爲有機可乘,乃預将毒鉛暗置築中,進撲始皇不中,高反被殺。秦廷知高此舉必有預謀,遂下令追查。迨後查知高曾住沈汭家很久,與沈汭密談多時,沈汭于是犯有主謀嫌疑。幸東垣縣令王國恩,早歲與沈汭結爲拜把兄弟,乃即遣人通知他離家暫避,并将案情掩過。這時,秦皇命蒙恬的部将周幹城協同新任南海郡尉任嚣,率領步卒5萬,征集中原百姓50萬,移駐南方,開發邊陲,寓兵于墾,同時戍守五嶺。新任南海郡之龍川縣令趙佗,原是沈汭童年摯友,亦準備随同大隊前往接任。沈汭知趙佗不日要走馬上任到龍川縣去,思量如果能夠随同大隊前往,總比匿居燕地爲好。
主意既定,即往見趙佗,将本意說出。趙佗聽了沈汭之言後,曰:“不成,沈汭正是朝廷要捉之人,如發現同行,豈不誤事?”沈曰:“可以将沈字減去右邊一勾,左邊一點,中間加一畫,變成‘冼’字。如此一改,隻要你肯通融,不就可以了嗎?”沈汭說完之後,即執筆将“冼”字寫出。趙佗于是答允沈汭照此改名換姓方法,混入移民隊中。沈汭後來到大庾嶺之南,在“珠玑巷”落籍,成爲嶺南冼氏門族始祖。沈汭在嶺南“珠玑巷”落籍4年之後,始皇死,天下紛亂,同時南海郡尉任嚣亦死。龍川縣令趙佗兼行南海尉事未幾,自稱南越武帝。
沈汭長子冼孟程,少好讀書,一如其父。曾撰曆代兵法一帙,名爲《行軍擇要》,當時武士競傳之,甚有聲譽。南越武帝(趙佗)聞其名,且知系好友沈汭長子,辟爲長沙界守禦。迨後漢高祖派陸賈勸服趙佗歸漢,立佗爲南越王,佗以冼孟程守禦長沙界有功,擢爲南海水軍副都督,并任其子冼好謀爲橫浦令。
冼好謀,字奉朝,少有大志,漢高祖十二年,南越王趙佗任其爲橫浦令,至孝惠帝七年,遷宿衛都尉。此時漢高祖已崩。呂後弄權,趙佗複稱南越武帝,呂後遣将軍隆慮侯竈發兵擊佗,佗命冼好謀領兵二萬禦之,未及戰,漢兵因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嶺,遂退。諸部曲欲追之,冼好謀止之曰:“漢兵勢大,九州歸其七八,今其不服水土而退,乃越地生靈之萬幸,若再追之,恐贻越之後憂,且自相保,待籌謀得宜,兵精糧足,自有另議。”遂奏捷于佗。佗問戰狀,其部下以好謀不追對。佗曰:“不意此後生有此奇見,真萬全之計也。”即拜好謀爲左部龍标大将軍。
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沈汭已是91歲了,他臨終的時候,把當年改姓的情形說出,并囑後人勿與沈氏通婚。自是冼族子孫繁衍于嶺南,亦有分居于廣西者,以鎮南關内冼村爲最顯著,俨然一都會也。冼氏以廣東爲大,居廣東者爲南海冼氏。
至晉朝忠義公而望族益著,此時距離冼氏開族時間已631年。忠義公冼勁,字元吉,号景忠,南海人,自幼讀書尚節操,爲廣州中兵參軍。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十月,盧循起事圍困廣州,冼勁率揚威兵500人出戰,城陷被執。盧循欲釋而用之,冼勁不屈,遂遇害。刺史吳隐之上奏其事,義熙中追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谥忠義。郡人思其德,崇祀鄉賢祠。清《志》廣東人物鹹推冼勁功績,故世稱南海冼族,位居嶺南人物一流。
(五)鄧氏由沈禹改姓而來
據鄧達族譜中記載,季載公四十五世孫諱訓、訓生曼、曼生禹,禹爲贛州新野鄧氏開基始祖。
綜上所述,無論是由封子爵國或爲避諱而改姓,沈、葉、尤、冼、鄧、五姓,均屬血緣同宗,應是一家。(本文節錄自《華夏姓氏趣談》)
注:應是沈、葉、尤、冼、鄧六姓都是季載公之後裔。


分享按钮>>福清三山镇虎邱村何家两岁女儿患脑瘫 急需治疗费救治
>>【沈氏名人】明·沈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