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知识】族 谱 价 值 与 利 用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3日 沈在建




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家谱,这些家谱在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

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以至婚姻嫁娶,社会交往都是以家谱为依据,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隋唐两代,取士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政治作用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取土、婚嫁不看重门第,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升降变迁也很频繁,家谱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宋元明清几代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睦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封建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一定作用。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以期容易考上,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需要出示家谱以为凭据,这也可以看作是家谱政治作用的一点残余吧。

在当今时代,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仍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价值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我们知道,查考古代人物,主要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一些不太有名的人物,在这些资料中就很难找到,有也是寥寥数语。即使是一些著名人物,有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于人物研究的需求。家谱就不同了,家谱的特点是记录家族人物,在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等记载较详,艺文中还收录了有关行状、传记、墓志等资料,重要人物还专门写有传记。这些资料,其中虽然会有溢美之词,但大多数内容是可靠的。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们所要了解人物本身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他的世系,即祖先情况和子女情况。

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目光逐步投射到家谱,利用家谱资料,纠正了过去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很多疑点。如有人利用《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河北丰润,曹雪芹的先人原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了满人,开始隶属于汉军旗,后改归满洲正白旗,使得红学研究中几大疑点之一的曹雪芹的祖籍和旗籍问题得以解决。又有人通过泉州《林李宗谱》考证出明代思想家李贽原姓林,名载贽,他父、祖都信奉伊斯兰教,本人也有阿拉伯或波斯血统。此外,近年来,如《洪氏宗谱》、《辛氏宗谱》、《紫阳朱氏建安谱》、《岳氏宗谱》、《杨家宗卷》、《宋氏宗谱》、《富田文氏族谱》等家谱的陆续发现,给我们了解和研究洪秀全、辛弃疾、朱熹、岳飞、杨家将、宋应星、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早期生活以及他们后人的事迹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第二,对于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的世系,是家谱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族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详细记载,比官方记载要详细而可靠得多。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等。比如从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统计出这么一个数字,清朝的历代皇帝一共生有一百零三个皇子(不包括皇帝),八十二个皇女,可他们的平均寿命,皇子为三十二岁、皇女为二十六岁,大量死于五岁之前。如康熙皇帝共有三十五个皇子、二十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有十二人、皇女十人;活到十八岁以上的皇子只有二十人、皇女八人。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皇家的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要比民间优越得多,可还有这么高的死亡率,尤其皇族女子死亡率比男子高,平均寿命比男子短,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这类资料,除了家谱,是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得的。

第三,对于移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任何一部家谱都要记录族源和迁徙情况,由何处而来,迁居原因,经何处而至此地。此外,家族定居后又有那个支房迁出,迁移的原因、数量、迁居何处、移民生活、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迁居后与本房的关系等,都有记载。近年来,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掀起了一股寻根的浪潮,他们的祖先,当年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可他们的根还在大陆,他们想了解祖先的情况,一有机会他们就要返乡认宗。1988年,菲律宾总统科拉松?#38463;基诺在访华期间,就曾专程去其曾祖父许玉来的故乡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认祖。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增多,大批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寻根。台湾的早期移民,大多是从陕西、广东、福建去的,尤其以福建为最多。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古代大陆移居台湾共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天启年间,泉州、漳州一带贫民迁居台湾达三千多人,崇祯年间又有数万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移民。第二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跟随郑成功而去的。第三次是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郑氏政权,开放海禁,移民人数多达几十万。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份、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关系等。海峡两岸要统一,利用家谱资料联络亲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四,对于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宗族制度是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家谱中对于封建宗族制度的介绍和体现是非常全面的。家谱中记载了有关宗族的构成、祠堂的组织、结构、职能、祠产的类型、数量、形成、经营方式和收入用途。家谱中的族约、宗规、家训、家箴,是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约束族人的思想观念。词规、家礼规定了各种祭扫、婚丧礼仪。

神权族权和夫权在家谱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资料,在其他类型文献中是很难这么集中的。此外,家谱资料还对地方史、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妇女地位、优生学、民俗学、经济史、科技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实际上,家谱的价值,古人就已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魏收著《魏书》、欧阳修撰《新唐书》,就曾大量地使用了家谱资料。宋人郑樵,清人章学诚,近人易熙吾等也都对家谱的价值作过介绍和评价。

然而,由于家谱是私人纂修,有些记述往往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尤其是先人功名、宦迹、婚姻等,有的甚至是捏造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使用中要注意鉴别,不可盲从。但是,家谱中的主要部分,如五世内的世系、宗规、家训、祠堂、人口、艺文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还是可信的。在使用时还需注意家谱为几修,所用资料是照录原件还是新近加写的,对不同时代的资料区别使用,这也有助于提高资料本身价值。总而言之,家谱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也同时存在一些不实的内容,问题是在我们使用家谱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去伪存真。


分享按钮>>【族谱知识】族 谱 避 讳 与 谱 禁
>>【安氏优秀人才录】黑龙江桦南集新中国邮票等安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