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谱源流】陈氏根源
- 中华陈氏网 2014年2月1日 陈排湾宗亲网
“天下陈氏来自义门”传说的由来
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义门世家”和“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究竟如何解释?
“义门世家”,即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其建庄比范仲淹的“苏州义庄”早320年,谱修于欧阳修、苏洵的新族谱之前,人口居全国家庭之首。从公元731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
从陈氏源流考查,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109年的历史,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胡公以后,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23世。周敬王42年(公元年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泯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80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42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镶,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陈镶子伯宣,与马总为友自仙游浪迹匡庐之龙潭窝,爱其幽奇清远,结茅晦迹,久之留恋不忍离去,娶洪氏生子檀。陈檀随父居龙潭窝,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唐玄宗开元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陈旺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为德安义门陈氏之始祖。此后,陈氏出现鼎盛时期。
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盛。
宋仁宗祜嘉7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时322年,全家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当时,宋仁宗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下,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过于集中,朝野太盛的现象;二是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天下。于是在同年7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官,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3月始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分庄地名录),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此后,从德安义门分析出去的陈氏,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也就流下了“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
陈崇与东佳书堂
东佳书堂,座落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左二十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傅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校完备体制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
陈崇,系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五陈叔明之后,乃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
义门陈氏,受姓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二十三世。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三十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四十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陈镶子伯宣,不欲仕宦,与马总为友浪迹匡庐,爱其山水清屁,留恋不忍离去,遂筑室于龙潭窝,注司马迁《史记》,朝廷诏征不起,拜著作郎。要洪氏安家立业,成为江州陈氏之始祖。伯宣子檀,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陈旺见龙潭窝地狭不利发展,于唐玄宗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兴家迁至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按他的发家之计,大鸿基。从此,陈氏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孝义相处,以“义门”之名闻于朝野。
至此,陈氏的帝业虽早已消散,但重文重德之教育未曾衰退。陈旺生之孙陈崇,于唐僖宗间任江州长史,与官僚贵族交游日广,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只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乃由家庭出资,创办两级学校,低级称“书屋”,高级称“书堂”。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为了保证这一独特的私办学校能发展下去,陈崇复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亲自创立《义门家法三十三条》,特在第八、第九条“书屋”和“书堂”之事。书屋设在住宅区之西,书堂设在住宅区之左二十里东佳山下的东佳庄,称“东佳书堂”。
其实,“书屋”与“书堂”都是书院,只不过有高低之分。“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后来独称“书堂”而不称“书屋”,盖东佳学堂培育了人才而有声名远播的关系。
书屋系蒙馆,亦叫“蒙学”。每年正月开学,冬月散学。儿童七岁入学,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书堂继续深造。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作训导,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墨砚并出宅库,由管事收买应付。
东佳书堂要求高。北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成就者应举。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推广家法》中还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学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乘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其弃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
东佳书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学,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亦可进来,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获得皇上封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书“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门。徐锴《陈氏书堂记》:东佳书堂,因胜据奇,是卜是筑,规模宏大,书楼和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学田二十顷,作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龙纪以降,四方游学者,通过在东佳书堂学习,不少人获得宦成名立,进士章谷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僧文莹《湘山野录》也载东佳书堂,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杨亿《雷塘书院记》中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与南康洪氏雷塘书院、洪州胡氏华林书院三家峙于江东,文德翼《求是堂集》载:宋初,东佳书堂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
东佳书堂蜚名全国,入宋以后,不少名人题诗赞颂。钱若水:“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陈尧叟:“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宋琪:“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薪传姓名高……”。晏殊:“……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景似山居……玳履簪履延高士,缥帙牙签列赐书……”。张齐贤:“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杨亿:“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两斋。……讲学窗纱幔,题诗佳粉牌。……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
德安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1年)建庄,至北宋嘉佑7年(公元1062年)第一次分家的三百三十二年间,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德安义门陈氏丁有三千九百余口,家产有田庄三百多处,义孝双全,人才辈出,名声大振,影响广大,当时,宋仁宗惧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太大难以控制,在文彦、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上,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五朝的家天下。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臣,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三月,始义定今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义门陈氏宗谱》载有分庄地名录)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在“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自此德安义门陈氏在全国各地发迹,代有达人,中共主要人特陈独秀,陈毅均其后裔。
义门陈氏分家后,东佳书堂在乡下无人管理,遂迁至德安县城博阳河之东,改名“义门书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义门书院改称“河东书院”。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又将河东书院改名“敷阳书院”。直至清光绪27年(公元1941年),清朝延家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学校。敷阳书院于是改名县立高等小学堂。东佳书院从唐朝至清末止,沿续一千多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教育史之最。
书院之称,始于唐代。其涵义有二:一是指修书、藏书、自学之地;二是指学授徒培养人才具有完备学校体制之所。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均认为我国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且以“白鹿洞学馆”为最早,其实,东佳书堂早于“白鹿洞学馆”至少五十年以上。
陈崇与东佳书堂,在发展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应在中国教育书院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应给予新的认识和客观评价,应冠以陈崇大教育家之称,应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过义门山庄
《义门陈文史考》
义门陈氏历史简介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7000余万,其中义门派系繁衍的人口,约有数千万之众。
陈姓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大起大落,久经磨炼。公元589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各奔东西。开元十九年(731),后主陈叔宝的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五世孙陈旺随兄陈兼同来江州,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就地置田庄于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随后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一连四代单传,世为耕农。至陈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伟、伸,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长房陈兼的六世孙陈伯宣由闽来庐,初居庐山龙潭窝,二居庐山太平宫,三迁居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也(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故称牌楼村)。乾符二年黄巢起义,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为避兵乱,陈伯宣再次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的后人“合族同处”。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即众谱所说的“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自陈崇始,义门历届家长都是推选的。由于陈伯宣辞著作郎不受,注史记行于世;而陈崇又是乾符元年(874)甲午举人,他父子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在伯宣父子的努力下,逐级申报,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次旌表“义门陈氏”。大顺初(890),伯宣逝世,享年66岁。是年陈崇为遵父之贻训,立家法三十三条,以图家族的长治久安。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达到人无间言而永守义法;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繁荣的目的。大顺二年(891),陈崇任江州长史。
始者(890),二百口而家法行,昇元元年(937),三百余人而诏立“义门”,县差于门首竖立两条乌头(刻有太阳图案)石柱,高二丈有余,右镌“义”字,左镌“门”,“义门”即立,以示彰扬。到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义门有老幼七百余口,十世同居(这里是以旺公为一世,至家中最小辈成员计十世),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击鼓传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义门此时养犬百余,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异类尚能调教如此,何况人乎!故“乡邻化德,狱讼稀少。”
南唐后期义门家长是陈昉 ,陈崇孙,官至试奉礼郎,为义门第五任家长,主家政35年,家业最盛。这一时期,义门子弟在朝野任官职最多:有“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一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 、俦而下二十九人。”名震南唐,蜚声全国。
宋开宝二年(969),义门人口增至千余。此时义门已四处购田置分庄,按田庄大小分房族管理,但不能父子同庄,远嫌疑也。当时庄田有德化株岭庄、瑞昌龙潭庄,建昌西岗庄,本邑尖山官埠庄、义丰庄、木环垅庄、东佳庄等多处庄田。为发展教育,义门置学田二十顷,作专用经费,不断扩建东佳书院、东皋书屋,以供给制形式令义门子弟入学普受教育,七岁入学,至十五岁出学,完成初级阶段教育,有能者,令入东佳书堂继续深造。同时还“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资助他们在东佳书堂完成学业。故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之说。
咸平三年(1000),义门人口增至1478人,入宋以来,义风愈加昌著,人才叠出: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永、陈岳、陈绩、陈延年号称义门八文龙;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谂、陈碧、陈位、陈延芝俱擅词场,时称九才子;执淳、执中、执古兄弟三人同榜进士第;都知兵马司陈玞,衙前兵马使陈让,讨击副使有陈彰、陈巨、陈辉,称谓“五马”;官职显荣。据各地义门宗谱记载:“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堂应举四百零三,登科者四十有五”,名声大震。后来文彦博吟诗《赞义门陈氏》非常警觉地写道:“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迨至天圣五年(1027)义门人口翻了一番,对外号称3000人,园林庄田近300处。义门人口主要是陈旺这一支系,所以天圣元年,仁宗皇帝追赠义门始祖五世公爵,“锡之祠以祭祀,咸化同堂之义。”同时追赠陈伯宣为太史令公。
为弘扬孝义,风化乡邦,自唐入宋以来,历代帝王相继褒崇义门,敕封官秩,蠲免沿征杂科徭役。义门陈家的发展,应该说是离不开统治者的扶助与支持,到宋嘉祐年间(1056-1063),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到他的巅峰时期,在以“义门坊”为中心的方圆二十多里的地面上:街坊、铺行、御书楼、德星楼、百柱塘水榭,旌表台、廨宇、接官厅、都蚕院、寿安堂、永清寺、秋千院、嬉戏亭、刑杖厅、百犬牢、碑亭、五祖祠、东皋书屋、东佳书院等建筑群,参差鳞比,错落有致,呈现一派“亭台楼阁,耸延四方;廨宇庭院,气势恢宏”的景观。
义门陈家是一个集家国于一体的典型的氏族公社,具有和国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其人权、财权高度集中;生活物质,统一平均分配。这种体制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耕读二行,长幼一业”,是义门陈家的最具典型特色。它一方面促使义门子弟苦读书、会读书出仕为官的越来越多,因为只有苦读书、会读书才能跳“农门”,另一方面也影响到种田的越来越不安心,产生了两级分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无怪乎后来一些“不肖”子孙,擅自典卖田产,不告家长。当历史进入到宋淳化年间(990-994),义门全家连吃饭已成问题,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尚能维持温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庄稼歉收,“举宗啜粥,杂以藻菜”以度岁月,“每岁春首却于乡闾剩余人家借贷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费二千斛息利。”以此长往,何以生活?后来官府只好每岁春首接济义门陈家,借给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不要租息。
嘉祐七年(1062),义门人口增至3900余口,同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当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议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这十二字意为:希望你们守住祖宗的产业,继承义门风范),以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派行取名,分析大小291庄,依派拈阄,迁往各地。所分田庄: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90庄;其中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20份。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县,从现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等省份。
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他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这种念祖之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无疑是一笔蕴含着无比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遗产。
以上为义门陈氏历史的一个概略,要想详细了解、深入研究义门陈,请看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门陈文史考》。
(德安一门陈网站)
分享按钮>>【羊氏网新闻】杨氏与羊氏其实就是同一个支系(都是出自于叔向)
>>【成氏家谱源流】湖南省蓝山县成氏源流